作者/孫志鴻 中國時報 2008-07-22

卡玫基颱風再一次暴露台灣環境的脆弱性,再加上全球暖化的威脅,我國治水策略有必要做適當的調整。應從現在注重排水與興建堤防的策略,增加與台灣自然環境能調和的保水策略。 

台灣除了面臨水患的威脅之外,也面臨乾旱時水資源不足的困境,因此現行治水方案的加強排水與興建堤防策略,將颱風帶來的大量雨水快速的排放到河川及大海,不僅浪費了寶貴的水資源,同時也造成排水
系統與河川負荷的增加。更重要的是,遇到像卡玫基颱風這種異常型態的降雨,淹水似乎也無法避免 。 
較先進的治水策略應是思考如何將寶貴的水資源留下,並降低排水系統及河川的負荷。目前台灣已無適當的地點可建造大型山區水庫,因此在山區目前可行的策略,是請林務局及水土保持局加強山區的水土保持工作,增強森林的水源涵養功能。此外,可在山區中的適當地點,以生態工法建造數量眾多的小型水塘,平時可作為生態池及山區作物灌溉之用,在颱風來臨前可將水塘淨空,讓颱風帶來的雨水能盡量留在山區,避免雨水快速的排放到河川造成平地的淹水。 

平地及都市的
住宅區、商業區、工業區及學校機關用地,則應推動雨水回收系統,讓平地及都市的地表徑流能回收成為都市綠美化所需的澆灌用水。政府可從現有治水方案經費編列雨水回收的補助經費,讓全省數萬個社區開始落實雨水回收,用積少成多的方式,也可回收數量可觀的水資源,並降低都市排水系統的壓力。 

至於西部平原及濱海地區,可考慮以國土
規劃土地重劃的方式,將目前低窪的易淹水地區開闢為中小型滯洪池,可容納颱風時帶來的大量雨水,平時也可作為灌溉及養殖水資源之用。開挖滯洪池產生的土方,則可用來墊高附近的土地,作為新社區用地。此一新社區因為可免於水患,地價將會比附近易淹水地區的地價高,因此經過土地重劃產生的新社區用地,可作為與因建造滯洪池被徵收用地的地主交換土地之用。此一方案不須要政府事先編列大筆的土地徵收費用,可提高本方案的可行性。 

筆者所建議的治水新策略,是以分散式保水的方式,利用許多中小型工程,從山區、都市、到平地及濱海地區以積少成多的保水方式,可彌補現有治水方案過度追求排水及建造堤防圍堵河水的缺失。 

現行的治水方案不僅需花費大量治水經費,且成效有限,同時無法留住寶貴的水資源。筆者所堤的新策略若能認真的執行,其總體
效益將可比擬新建許多的大型水庫,但卻沒有興建大型水庫破壞生態的缺點。這個方案若能獲得政府、學術界及民間團體的共識積極的推動,將有希望徹底解決台灣的水患問題,讓台灣邁向真正的永續發展。 

(作者為台灣
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教授)

文章轉至:http://news.chinatimes.com/2007Cti/2007Cti-News/2007Cti-News-Content/0,4521,110514+112008072200141,00.html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ylcle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