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時報社論 2009-02-01 09:03:08 馮建三

中國時報1日社論:經濟不景氣,很多人擔心錢不夠用的問題,就連政府施政也都是以「救經濟」為首要目標;但是,難道救經濟就一定是救製造業?台灣奇蹟就一定只能建立在「科學園區」上嗎?「以製造業帶動經濟」的模式,需要投入鉅額資金、廣大土地、大量勞力方能成事,在台灣已面臨困境,什麼樣的產業才是下一波帶動成長的「經濟引擎」似乎也出現不同的思維:多樣性、小型性、分散性,以及最重要的,能同時結合在地特色與全球性市場的文化創意產業,已愈來愈受重視。 美國未來學家艾文.托弗勒將人類經濟活動的變遷分成三個階段,也就是他說的「三波革命」:第一波為「農業革命」,第二波是「工業革命」,第三波為「資訊革命」。從一九七○年代微處理器發明所帶動的資訊革命第三波以來,「知識經濟」成為個人以及社會發展的核心動力,台灣也藉代工走向全球資訊業供應鏈之王的地位;三十多年過去了,不但世界製造業的版圖已經挪移,支配全球影響力的典範也已移轉,美國哈佛大學甘迺迪政府學院院長約瑟夫.奈伊在上個世紀八○年代就已提出「軟實力」的概念,他所強調的軟實力,指的是文化和價值觀,以一種深具吸引力的能量,讓人接近,並且受其影響。 

 其中,「文化創意產業」就是各國致力發展的重點軟實力。文化創意產業最早是由英國首相布萊爾在一九九七年籌設「創意產業籌備小組」時開始推動,從此,文化創意產業繼科技創新後,成為各國競相投入的新領域,在創造產值、帶動就業等方面的重要性日益提高,例如英國在二○○一年所選定的十三個創意產業中,產值即高達一一二五億英鎊,也帶來了一三二萬的就業人口。此後,香港、澳洲、丹麥政府陸續投入推動文化產業或創意產業的工作;新加坡政府則早在一九九八年就制訂了「創意新加坡計畫」;而近年來所謂的「韓流」更說明了南韓在流行影視文化上的傲人影響力。 

面對全球競爭以及亞洲各國文創產業的崛起,台灣在二○○二年也宣示推動文化創意產業,並列為「挑戰二○○八:國家發展重點計畫」;在「文化創意產業發展計畫」中,政府提出了五大策略來推動國內文化創意產業,包括整備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機制、設置文化創意產業資源中心、文創園區與工藝產業發展計畫、振興流行文化產業方案與台灣設計產業起飛計畫等。 

 如今第一期已經結束,進入了第二期。然而,實施成效如何呢?連負責推動並執行的文建會都坦承,與其他國家相較,台灣推動文創產業多年,並沒有獲致具體成效,主要原因包括相關法規與發展機制不夠健全,產業基礎研究不足、產業鏈未能建立等基本結構性的問題;其實,最關鍵的是政府的決心和行動力,例如,從二○○二年開始宣示要推動文創產業,到現在二○○九年,連一部「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法」都遲遲未能通過立法實施,遑論其他!這種效率,台灣要拿什麼來跟別人競爭?文化創意產業沒有辦法成為台灣經濟的發展主軸,也無法創造足夠的經濟產值,絲毫不令人意外。 

 馬英九總統以「文化總統」自許,上任後,也對儘早通過實施文創法這個最基本的工作多所關注,所有相關部會必須趕快「動起來」,台灣的文創產業也耽誤夠久了。目前文建會計畫在二月分將文創法草案送行政院,期盼行政院、立法院能積極認真審查這部攸關台灣文創產業發展的法案,包括成立推動文化創意產業的專責單位、設立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基金、建立文化創意產業品牌輔導與評價機制、提升創意園區經營效率、開拓國際市場等工作,都要非常積極地進行。 

 當年台灣是用什麼樣的決心和效率推動IC產業,今天台灣就須用同等幅度甚至更大的努力來推動文創產業,因為投入者眾,在文創這個領域,台灣已沒有如同當年在IC領域裡的先行者利基;目前,推動文化創意產業彷彿「八仙過海,各憑本事」,各地各國都有各自的特色和優點,形成不同的吸引力,文創已成為各國最新的競技場域,競爭極為激烈,台灣一定要更努力才能擁有發展機會,不能再散漫下去了,再繼續拖下去,台灣也別玩了,因為空間愈來愈小了。

文章出處:http://www.cdnews.com.tw/cdnews_site/docDetail.jsp?coluid=110&docid=100651300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ylcle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