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時報  作者: 李丁讚  2009.02.22

經濟大海嘯持續發酵,失業率持續攀升,卻不見馬政府拿出有效具體辦法。很明顯地,馬政府對台灣的未來缺乏想像,更沒想要藉這次經濟風暴,徹底改變台灣社會體質與結構,帶動台灣社會轉型。

社會轉型並不只是經濟轉型或產業轉型。台灣的當前處境,產業轉型固然是極為重要的一環。但是,產業轉型並不只靠基礎的硬體建設,良好的人力素質與社會關係,如人的創造力與想像力,對人的尊重與信任、合作與共享的文化、人文素養等,更是產業轉型能否成功的關鍵。如何讓整個社會的服務精緻化,建立服務型社會,則是生產優質人性與社會的關鍵。

這裡所謂服務型社會,除泛指一般商品性服務外,更要特別強調非商品性服務,包括教育服務、社會服務、醫療服務、文化服務、環境生態服務等。如何利用這次搶救失業機會,大量增加這些非商品性服務人力配備,讓這些類型服務品質因此能朝精緻路線發展,讓人與人之間可以用文明、人性的方式來相互對待,也讓我們有能力來創造優質的文化與生態環境。

以教育服務為例。我們從幼稚園到高中,都是大班教學。一個老師面對四、五十個學生,根本無法與個別學生進行有意義的互動。可是,教育本來是一種非常個人性的服務,每個學生的天資、性向都不一樣,好的老師應該針對學生的特質給予個別性輔導,才能因材施教,進而培養學生的主體性,讓學生發現自己的興趣、方向、培養自己的見解與能力,實現自我。這是優質社會的基底,也是教育的基本原則,但大班的集體教學,嚴重影響台灣的教育品質和人力素養。

本來,少子化的人口結構,有機會讓班級人數逐漸減少。但很明顯地,教育當局並沒有意識到大班制的嚴重問題,採用減班,而不是減學生的方式來因應,班級人數遲遲不能降低,教育也無法朝個人化發展。尤其,在目前嚴重的失業情形下,教育當局所列出的拯救方案,依然只看到硬體,或增加少數幾個臨時老師,而沒有真正切入問題核心,嘗試改變整個教學結構。讓人遺憾。我初步估計,從幼稚園到高中,至少需要增聘八萬名教師,才能達到先進國家的教學品質。

以社會服務來說,由於社會急速變遷,大家庭解體,社會的孤、老、病、貧、以及弱勢邊緣者,急速增加,在在需要國家的積極介入。可是,台灣的社會安全體制很不完善,社工人員又大量短缺,各種社會救濟的措施和人力嚴重不足,醫護人力,尤其是護士,更是不夠,各項社會服務的品質當然無法精緻化。當社會弱勢者得不到應有的尊重,當人性的尊嚴普遍受到踐踏,社會的人文品質馬上下滑,社會關係逐漸扭曲,甚至變得醜陋。台灣需要大量增加各種社會工或社會服務人力,社會關係才會人性化。

最後談文化服務和環保服務。三○年代經濟大蕭條期間,羅斯福政府雇用大批文史工作人員,除創造內需外,也為美國保存了很多有價值的文史資料,可供參考。台灣各地,其實有很多人才,對地方文化或公共事務的改善也有很多想法,又有熱情,政府應該大量釋出資源,讓這些人可以啟動各種地方性的文化事業或服務,提升地方文化水平。至於環保服務,日前本論壇有關「綠化台灣」的意見,非常精彩。不再贅述。有關單位應該起而執行。

台灣去年的GDP,服務產業佔了七一%,但服務業所雇用人力,卻只佔五八%,顯示台灣的服務人力不足,也是服務品質無法提升的原因。其實,服務是一種人與人相互對待的方式,非商品性服務,因為不是把人當「商品」,而是當成「人」來看待,人才可以因此成為一個真正的「人」,社會也才能人性化。希望馬政府利用這次機會,徹底改變台灣的服務結構,讓台灣正式邁入服務型社會。

(作者為清華大學社會所教授)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ylcle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