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10-04 中國時報 【中時社論】
辛樂克、薔蜜颱風接連來襲,帶來上千公厘的超豪大雨,造成全台重大災情:南投廬山地區溫泉面目全非,甚至連首善地區的台北市也發生貓空纜車地基鬆動,土石崩塌,演成貓空纜車被迫停駛的局面。如今廬山是否還要恢復舊觀?貓纜何時可以安全無虞行駛,都陷入兩難的困局。
廬山以及木柵貓空,本來是兩個風馬牛不相干的地方,但前後相隔不到兩個星期的颱風,卻讓他們成為同病相憐,受災最嚴重的災區之一。詳細審視其災害原因,他們都有一個共通的地方:就是過度開發。
根據中央氣象局統計,辛樂克颱風帶來最大雨量超過一千六百毫米,薔蜜颱風也不遑多讓,超過一千毫米,這樣大的豪雨,說實在的不管下到那裡,幾乎都無法避免釀成災害,而這種瞬間雨量如果下到山坡地,一定會造成土石沖刷乃至土石流的災情,因此說這些災害是天災所造成的一點也不為過。
話又說回來,這些災害敏感區之所以會發生人命財產損失,主要是因人為開發侵入了洪水土石流動的地方,如果人為開發不進入這些災害敏感地區,也就不會有災害發生。畢竟洪水土石流的災害,本來就是自然現象的一環,過去如此,現在亦是如此,人為開發只要不進入,就沒有問題,所以從這一個角度來看,無論是廬山或是貓空,可謂都是人禍所造成的。
以貓空地區為例,薔蜜颱風帶來的豪雨,讓台北市木柵的高級社區,遭到泥流灌進家園,也暴露貓纜基座遭淘空的危機,因此有住戶認為台北市政府處理有違失,而台北市政府則認為,貓纜塔柱基樁長達十五公尺,儘管有二到三公尺深的表土流失,但塔柱深入頁岩、砂岩、岩盤共十二公尺,支撐力足以應付纜車需求,加上貓纜檢測系統未出現異狀,貓纜「安全沒有問題」。
從現場滑落的土石流來看,當地地質本來就屬於容易滑動的土壤,即使有很好的森林覆蓋,也無法承受大量開發的壓力,但過去二、三十年,隨著都市的發展,當地山坡地建築如雨後春筍般的推出,加上貓空纜車的營運,一股上山喝茶旅遊的風潮正方興未艾,這些發展都與山區成為保護區背道而馳,一旦有超大豪雨來,災害也就因而發生。因此與其說是貓纜帶來的災害,還不如說是當地過度開發大量引進人潮所致更為恰當些。
再看廬山地區,民國八十三年道格颱風過境,流經廬山的塔羅灣溪上游有兩處大崩塌,產生了很多的土石,辛樂克來襲,超大豪雨把這些土石帶了下來。另一個災害的原因是,廬山違建過多,民國六十九年區域計畫法公告時,廬山只有廿二棟房子,現在已有一百四十九棟建物,超過四成二比例是非法的,甚至有的還是興建在行水區內。
水的問題,不在水,而是在陸地;陸地問題,不在陸地,而是在社會經濟。過去水患治理,不管廬山或貓空都是過度開發後,才不得不採疏浚與圍堵等工程手段來進行水土保持等治水措施,但事實證明,這種工程手段效果有限,一遇超大豪雨,根本擋不住土石流與洪水。
鄰近的日本及美國在面對這樣的災難時,都是從整體性角度思考,而不是頭疼醫頭,腳痛醫腳的做法。他們嚴格立法要求政府劃定高危險地區,在這些地區採取全面淨空,但會被劃入危險地區一定採取最小範圍,以減少民眾的阻力,而危險區一旦劃定,就嚴格執法,不允許任何新建築開發案,既有的建物,則藉由獎勵措施使其逐步淨空,同時積極與老百姓溝通並獲得支持,這樣也才能向自然災害說再見。
廬山以及貓空的問題,本質上就是台灣國土缺乏系統規畫的縮影,為今之計,應該亡羊補牢,在災區復建之前,先擬定一個災區再造計畫,進行專業整體的規畫,在可以容忍的環境災難前提下,訂出總量發展計畫,不要再盲目的相信科技萬能,人能勝天,在此一總量原則下,該退地還林的就退地還林,該要保護地區就要保護,在發展地區則進行尊重自然的發展,然後再依照規畫方案確實執行,這樣才能趨吉避凶,遠離災害,讓類似貓空與廬山的悲劇不再上演。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