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對象:雲林縣社區產業文化協會_黃秀雲 小姐
時間:97年 6月 10日(星期二)2:30pm~7:20pm
地點:林北社區
參加人員:黃秀雲、黃二叔、社區媽媽班班長吳慧如、秀雲姐的媽媽、黃莉婷、林妍廷
討論議題:
1. 邀請參加雲林縣教育學習體系的座談會及訪談社區的學習狀況。
2. 訪談自己參與社區學習的心路歷程,並且如何落實社區學習的扎根工作。
3. 訪談社區居民對環境改造後的觀感與心情。
內容摘要:
1. 在93年開始接觸文建會所舉辦的社區營造人員培訓,開始踏入社區工作的歡喜行列,而其中主要是家人的支持,加上這個社區的族群較為複雜,有1/3的北部客家聚落(自己即是新竹峨眉的客家人),還有約2/3的閩南人,其於少部分的外省第二代,相處融洽。
2. 觀察到社區營造感覺最好的地方多半是在原住民或客家的社區中,由其是最欣賞台東布農部落的白牧師,他們除了積極推動文化的教育之外,更無私的提供自己的土地出來,就是希望能夠讓族人更了解自己的文化特色與傳承。
3. 對於有機農業的學習相當有興趣,並且感覺人們太依賴科技與農藥,其實有許多的蟲害是可以配合種植其他作物,混淆蟲子的喜好,而盡量達到無毒的有機農業目標。
4. 社區的夥伴們大家長久合作深具默契,所以有不少親朋好友願意共襄盛舉,然而對於目前農村的產業經濟情況不佳,能夠想像辛苦種植所收成的鳳梨,扣掉成本竟然只能賺一塊錢,農民還真是欲哭無淚,面臨這樣的經濟窘境,未來能夠透過何種學習來強化銷售的能力更是一大課題。
5. 林北社區的周圍正好鄰近南投縣、彰化縣與雲林縣三地交界處,往來的交通更有四座大橋,再加上這裡是兩條河流—清水溪、濁水溪交會之地,會賞鳥的親戚都驚訝這裡的鳥類之豐富,未來希望更過專家學者的指導,加強社區生態方面的課程與學習。
6. 支持著自己堅持社區工作的核心理念就是希望藉由保留家鄉的美好景像,讓離鄉打拼的在地人仍會常常思念故鄉,甚至願意回家鄉生活;也可以讓外地的朋友們,了解到在地的文化與環境。
採訪心得:
林北卡好??
頹傾的老菸樓與歡樂的練仙台
這裡曾是客家族群的聚落,而種菸草曾是這裡重要的經濟作物之一,雖然菸草的產業已經不再,但卻留下不少深具產業歷史的建築物—菸樓,在社區的一隅,發現到一棟殘破的菸樓,這裡的居民們捨不得拆掉,所以給他一個名字—雲菸樓,殊不知,每個癮君子都是為了能夠享受那吞雲吐霧的快活,只是誰能料想到,那曾經賺進斗金的菸樓,如今卻又變得如此殘破不堪呢?
趁著此次的林內鄉林北社區的訪談,與認真參與社區工作的秀雲姐請益,了解這樣一個邊陲的小社區的不平凡之處,首先,就受到秀雲姐夫婦倆的熱忱招待,除了冰涼的烏梅汁,侃侃而談最初從事社區工作的理想,還有那樹下涼風的愜意、遠山綠林的風景,再搭配上一條慵懶到超會裝死的老黃狗,那悠閒的畫面就是他們日常生活的情景。
除了展示著社區孩童可愛的繪畫作品外,甚至還將早期先民的防洪工具—籠仔篙進行陳列,並且找尋到已經年屆七、八十歲的老師傅們,製作那即將失傳的傳統工藝,透過竹藝的編織,不僅編織起兩代的關係,更編織出社區民眾的想像;並且期盼能再延續文化技藝的傳承。


